當地時間9月10日,2025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(IAA Mobility專場)在慕尼黑會展中心成功召開。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希雅(Hildegard MÜLLER),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公使翟謙,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侯福深,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付炳鋒及來自中德汽車產業界14位領袖出席了本次會議。
車凌科技CTO劉曉貝受邀出席,與全球汽車業界人士,共探“產業鏈供應鏈跨國協同”議題,并分享了車凌科技對于以軟件為紐帶鏈接全球供應鏈的深度思考,以下為討論實錄。
軟件打破壁壘,數據化加速協同
作為論壇中唯一聚焦汽車智能軟件領域的企業代表,劉曉貝在對話中首先點明數字化對打破產業鏈協同壁壘的核心價值。他指出,當前汽車產業正從 “硬件主導” 向 “軟件定義” 加速轉型,而數字化技術已成為連接全球供應鏈各環節的關鍵紐帶。“過去,硬件供應商、軟件服務商、整車廠之間存在明顯的技術與數據壁壘,而現在借助 AI技術、數據技術和智能工具鏈,所有生態參與者都能在合規框架內高效共享資源。 軟件和硬件的邊界已經被打破,誰更擅長利用新技術創造更好的用戶體驗,誰的方案就更有競爭力和可持續性。”
跨國協同:從合規標準到開發模式的融合
中德產業的跨國協同是雙向的,經歷了一個互相借鑒和融合的過程。從數字化和開發模式兩個方向來舉例。從數字化方面看,一個很好的引入歐洲經驗的案例就是《通用數據保護條例》(GDPR) 。像車凌這樣的軟件公司,每天都在處理數據和各種在線服務。GDPR是一套非常健全和嚴謹的安全與合規框架。我們會在中國以外的其他地區復制相應的技術架構和運營模式,在構建系統時也會引入相關的流程規范,以確保平臺安全且符合客戶的合規要求。我們認為這一點很重要,因為隨著汽車向云端同步越來越多的數據,就必須更加重視這些數據的合規使用方式,說明中德兩國的產業都很認同這樣的合規框架。
另外一個案例是針對產業鏈協同中 “開發模式差異” 這一行業痛點, 雙方演進出了“敏捷與瀑布開發融合” 的實踐思路。汽車行業傳統的V字形模型開發流程注重嚴謹性,而軟件領域的敏捷開發更強調快速迭代,二者并非對立關系。“我們在與歐洲主機廠合作時,會在軟件交付環節采用敏捷模式,通過兩周一次的迭代快速響應客戶需求;同時嚴格遵循整車制造的模型流程,確保軟件與硬件的兼容性、安全性符合汽車行業最高標準。” 這種 “取兩者之長” 的協作模式,既提升了交付效率,也保障了產品可靠性,目前已在車凌科技數字座艙、智能網聯平臺、智能出行服務平臺等跨國項目中落地驗證。
在談到跨國供應鏈協同的長期發展時,劉曉貝特別強調 “人才和文化交流” 的重要性。作為曾任職于德國企業的技術管理者,深受德國汽車文化的熏陶和培養,他深知中德汽車產業在技術理念與實踐經驗上的互補性:“中國汽車產業在軟件智能化、用戶體驗創新上走在前列,而德國企業在系統化工程、項目管理流程構建、精密制造標準上積累深厚。” 為此,他建議兩國政府與行業協會共同推動汽車領域年輕工程師交流計劃 — 中國工程師可赴德學習系統化的架構設計與質量管控體系,德國工程師也可來華了解智能汽車軟件的快速迭代與場景落地邏輯,“技術的協同最終要靠人的協同,當年輕一代工程師能理解彼此的技術語言與文化背景,產業鏈協同才能真正從‘業務合作’走向‘生態共生’。”
未來,車凌科技將持續以技術創新為紐帶,推動全球汽車產業鏈在數字化、智能化轉型中實現更高水平的協同,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,讓每一段里程更有價值。